慈济环保教育站没有访客,甚至连平常前来做环保的志工也不在,却看见数十名人文真善美志工手拿着笔、笔记本或是相机,穿梭在教育站的里里外外。
环保教育站内异常宁静,只听见风扇沙沙作响声,他们时而用手触摸不同类型的回收物,甚至用鼻子贴近闻着,彷佛是个侦探,要从中找出些端倪!星期天的早晨,位于工业区的教育站外头,少了平常的熙来攘往,偶尔听见上空飞掠的小鸟,大家彷佛沉浸在这份宁静中,不想打破。
原来这是人文真善美通识课程的实作课,也是两年一阶培训制度的第一堂分组课,课程主题是“观察力”。“观察力是人文真善美志工的基础,需要学习‘六到’——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与感受到。”慈济基金会(新加坡)人文志业发展室(简称“文发室”)新闻编辑吴佳翰讲解道。
2016年3月26和27日,人文志业发展室与人文真善美干事分别在新加坡静思堂和教育站举办两天的人文真善美通识课程,作为2016/2017年培训制度的第一个课程。新加坡人文真善美团队参考过去经验,重新制定两年一阶的培训制度,希望透过一系列人文结合实务课程,让人文真善美志工在欢喜付出的同时,也丰富自己的心灵,准备在两年后成为一名能够独立作业的人文真善美志工。
合心人文真善美干事暨文发室主管杨淑元提及:“两年前办过两次通识课程和十次的共识联谊,但成效不是很好。这次没有放弃,也做了一些调整。”这些调整包括:加强干事陪伴新进志工;在文字和摄影培训的基础上,增设影视志工的培训;还有强调理论基础结合实务经验。“期许大家发心承担人文记录勤务,发掘感人故事,透过图文和影像报导,让善的涟漪传开。”
承担组长 教学相长
摄影志工王绥喜今年挑起大梁承担摄影课务组组长,以边做边学的心态,与四名伙伴接下教育培训的棒子。自认是“从零开始”的王绥喜,在慈青时代初次接触摄影,经过多年的自学,如今已经是一位专业的摄影师。参考了多年的经验,他和团队尝试编排了一年的人文与技术兼具的课程。“在慈济拍照比较注重拍出来的意义,而不只是追求拍出技术唯美的照片。”
王绥喜分享“真善美”所拍出来的照片需兼备三个因素:真实、善良和有美感。这考验着摄影师在拍照的过程中是否有真正体会其中的含义。他向学员解释道:“抽离地记录和有参与感的记录是不一样的。我们要了解其中的故事、走进人物的世界,才能够拍出真善美的照片。”
和文字、影视课程一样,摄影课程将在每两个月一次的共识联谊中分享专业技术,也回馈学员在落实所学之后的摄影作品。在有经验的志工的陪伴下,希望学员把握出勤实习的机会。如此一来,双方在理论和实践上才有所进步。
“在社区出勤,志工当下遇到什么问题时,有经验的摄影志工可以马上解答,之后回到课堂再加强。我们也鼓励大家多参与慈济的活动,去体验、去感受。这种亲身体会是一种无声的学习,比讲师说十遍还有用。”王绥喜道出课务组的用心良苦。
回想起刚开始当摄影志工时,每当自己所拍的照片被选上网页或刊物时,王绥喜心里总是非常开心。“如果我教的摄影师的照片能够被选上,那个意义比选上自己的照片来得更大。这种感觉就好比一盏心灯点亮周围的心灯,慢慢地传出去。”王绥喜分享承担背后的推动力。他表示慈济事需要大家一起做,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有了团队,才能够做得更多、走得更远。
加深认知 体验实作
首天的课程以确定新学员的志向为主,他们大部分皆参与过二月底的人文真善美体验课程,有了简单的认知,通识课程的设计除了说明人文真善美的承担、使命与出勤礼仪,也以认识人文真善美作品在图文影音多媒体上的运用为主。通过志工与职工的分享,学员开始对笔耕、摄影和影视的作业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幕幕感人、温馨、美善的画面展现着人性的善良,让在场的学员洗耳恭听,目不转睛。慈济志工在各国救灾的过程与付出,都在瞬间化成了文字,或是摄入了镜头。这一幕幕间都是在人文真善美志工的责任,走到、看到、感觉到,志工把这样真实感人的历史一一记录下来。
隔天的课程迁至位于岛国北部工业区的教育站,团队非常贴心地为学员安排了交通在最靠近的地铁站接送,同时也安排工作人员在附近的巴士站接引学员。虽然地点有些偏远,但学员们还是非常期待第二天的实作课程。筹备团队善用教育站的地理环境,纳入成为实作的题材,让笔耕与摄影学习观察与记录教育站的里里外外。
眼看学员一脸茫然,小组长林翠莲很用心地引导学员:“不要急,先停下来,看,从大景、中景、小景,仔细观察慢慢的记录……”
“拿高一点。啊!就是这样……”学员李兰贞用心带动着身旁的萧粮腾。不常用相机的李兰贞,还把自己的相机借给萧粮腾学习,彼此互相学习。
好学的萧粮腾今年已八十岁了,两年前的通识课程他选择了笔耕,后因太久没有动笔,笔法生疏了,不知从何下笔。今年选择报名摄影,因为摄影比较容易入门。虽然对摄影一窍不通,但是经过这次的实作,萧粮腾有了一点点的认知。他期许自己从现在开始慢慢的学习,不会学到会。“如何拍美善和真实的一面,不是看到什么东西就拍,用心就是专业。”他笑说。
首次报名 不忘初衷
相对于萧粮腾,林素云和陈润娇则是首次报名通识课程。
虽然捕捉的画面不是很正确,有时拍歪,拍斜,甚至曝光,选择了摄影的林素云明白:“挑战是有的,因为刚刚学习嘛……但只有学习没有实践,也不行啊!”因此,林素云很感恩其他志工这两天的用心陪伴和引导。
陈润娇回忆起在二十多年前,还在读书时对写作有很浓的兴趣,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写稿,投稿,赚取稿费,之后她还被学校选去当《南洋商报》的学生记者。有了报导学校活动的平台,她当时体验当学校记者是蛮简单的。
“参加了通识课程发现到,其实要做一个人文真善美志工不是这么简单,需要注意很多细节,期许在写作方面会有很大的改善。”陈润娇表示,要以“六到”真正写到别人看得懂,难免有些紧张,幸好有资深志工林翠莲的指导。“接下来要多看,因为平常很少阅读,很少写。”陈润娇期许自己能够继续完成当年当记者的梦想!
两天课程共有了51名发心承担文史记录的志工参与。在了解出勤流程与注意事项后,志工有了出勤的心理准备,携手一起来记录人间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