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慈青时,感受到学长姐的陪伴力量,所以毕业后也要陪伴慈青,这是爱的力量,是使命的呼唤!”
“我佩服上人的无私,时时刻刻都想着受苦的众生,所以想为上人扛米箩,付出一己之力。”
“我们都是慈青,一些学长姐担心我比较年长,没办法融入,但只要以赤子之心对待,就不会有问题。”
疫情下世界仿佛按下慢速键,但新加坡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简称慈青)如坚韧的小草般自强不息,在沉寂中积蓄能量。这群来自不同大专院校的年轻人仍抱持共同心念——期望在社会不安所笼罩的环境下,继续发挥青年的力量,走入人群付出。
随着新加坡走向与病毒共存,社会的齿轮开始慢慢恢复转动,2021年12月11日至12日,2021年新加坡慈青干部研习营在实体空间进行,慈青团队带领36位慈青干部,分别在新加坡慈济人文中心和静思堂,踏上为期两天的营队之旅。
本届干训营主题设定为“入人群”和“启动爱”,学员们透过多个课程的讨论和分享,对慈济志业更了解,不仅再次找回当慈青的初发心,也坚定走入人群付出的信念,让爱延续,让善念不断。
适意柔软 从做好事学好做人
透过互动式课程,慈青学员讨论和分享“做好事”的几种不同心态改变。
慈青在观看以“好人”为主题的短片后,讨论对好人好事的定义,并以孝道为例,写下自己平常如何用言行表达对父母的孝心。
慈青潘苡吟形容,习气就像障碍泡泡,人们知道它存在,却往往不想戳破,不愿正视问题,导致屡屡再犯,难以改变。
面对不足,潘苡吟一次次反省,努力践行上人教导的“做中学,学中觉”,慢慢修正自己,改变自己的习气,并时刻提醒自己,以感恩、尊重、爱的精神为待人处事之道。
慈青李芯仪反省,自己容易受情绪好坏影响,无法善尽孝道,经常在一时冲动后懊悔,只好再以实际行动表示歉意。
“做好事,不在于一定做多少,应该做的就要做。”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静思语,但如果对方不肯接受呢?甚至刁难你呢?你是否沉得住气?好事在进行的当下,是否用对了法门?只有了解并深思,才能在遇到困难、面对抉择时,走得更远。
课上短片播放两位年轻人结伴出行访贫,将慈善补助金交给照顾户,不料却因照顾户刁难而陷入尴尬。面对关怀户的“拒绝”,要怎么做?这个难题着实考验许多学员,其实这些都是在现实任何一个访视团队中有可能面临的问题,慈青由此讨论和分享做好事时所抱着的态度。
慈青蔡慂洧属于“责任型付出心态”,对于已答应的事,即使百般不愿意,都会尝试各种可能,尽所能将任务圆满。
小组里大家开放交流,互相启发,形成思维碰撞。承担小队辅的慈青黎靖雯,在讨论过程中重新思考,发现自己是“体验型付出”类型,“我会确保自己的能力和心情是平稳后再去付出,这样一来不但能让事情解决,自己也不会因为委屈而起埋怨。”
“我很佩服上人的无私,上人时时刻刻都想着受苦的众生,没有为自己打算,谨记印顺导师‘为佛教,为众生’的教诲,一直坚持到现在,所以我就想为上人扛米箩,付出一己之力。”南洋理工大学慈青窗口黄蕴名分享。
黄蕴名在2019年加入慈青,这是首次承担营队队辅长兼学员长,她分享,每当遇到挑战,尤其有陌生琐碎的事务要处理时,心念也会动摇,就会回想加入慈青、接下工作的初心,想到上人创立慈济志业的愿景,是促使她笃定走下去的动力。
慈青学姐林思慧也附和道:“正是因为自己是慈青的时候感受学长姐的陪伴力量,所以我毕业后也要陪伴慈青,这是爱的力量、是使命的呼唤!”
端正威仪 微尘良能不轻小善
次日早上9时,慈青们来到新加坡静思堂,跟随社区慈济志工彭敬翔学习慈济威仪。大伙儿在团队进退中调整仪态,了解个人在日常生活的端正行为,能培养出好习惯。团体之美,是因为有每个人的合齐才会美。
四威仪指行、住、坐、卧。彭敬翔说,行的威仪中,绕佛绕法能训练自己达至身口意的心平气和,一步一句、一步一偈的“行中禅”能提醒自己常保清净心。
大家认识和加入慈济路的阶段不一样,但心都是往同一个方向。慈青学长刘伦侨在1999年牛车水旧会所成立的早期就加入慈青,从慈青毕业一路走过漫长志工路,如今已是受证慈诚的他,和大家分享自己在慈济路上的心得。
在主题为“微尘人生,纳米良能”的演讲中,刘伦侨鼓励学员发挥“百分之一的力量”。
“每天只要比昨天的自己进步百分之一就好,不要小看它只有百分之一,就像筹备营队的工作人员,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但只要把所有人的力量团结起来,就能完成很多事情。”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人人同此心,就有无限力量,刘伦侨鼓励,大家的点点善行都有意义,每天一件好事经日积月累就能培养出好习惯,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反之,一件微乎其微的坏事若视而不见,只要缺口打开了,那大恶也会变得放纵。
永记初心 从善出发落实于行
静思堂内柔和灯光配上舒服的背景乐,慈青们的信纸上多了一行行的字迹,营队课程来到尾声,慈青正手写书信,整理心得,还要写下对自己未来一年的期许和改变。
南大慈青古翊劭期许,自己在营队课程结束后将善念延续并付诸行动,走入人群付出,并在力所能及内以金钱布施。
今年21岁的慈青黄巧蓉感恩透过营队课程,更深入了解慈济和慈青团体,对于自己的未来,她期许自己只要有时间便愿意投入行善助人行列,成为手心向下的人。
对于一年后的自己,我们总是充满期许,待时间拂过书信中的纸面,希望更美好的自己从字里行间走向真实生活。
代代接棒 从陪伴中看见希望
筹办此次营队课程的另一目标是慈青内部的传承与陪伴,把善的精神和行动力延续下去。
由于防疫措施的不确定性,营队筹备充满变数,这也在在考验营队协调兼慈青学姐唐明慧的耐力,但她笃定地说,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营队目标始终不变。“就是希望学员们可以有面对面互动,无论营队的举办模式为何,我希望可以圆满营队,而不是快点结束它。”
世代接棒的挑战,就是不同世代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思考和做法,但离开慈青团队多年、转入社区付出的学长杜进强,认为和慈青没有“距离”。
他此次承担大队辅一职,如大哥哥般陪伴学员们,不因年龄差距而生疏。
“我们都是慈青,一些学长姐会担心我没办法融入,但在慈济里说‘在戒律中得清净,在群体中得自由,在付出中得欢喜,在利他中得智慧’。慈青活动是个有爱的活动,所以我觉得很自在,只要用赤子之心和慈青们沟通,就不会有问题。”
菩萨道难行,比如当职业和志业的角色出现冲突,就考验行者对人生轻重次序的生活抉择。对课务长萧齐香学姐来说,承担此次营队倍感不易,因为刚接下任务,便因同事离职而工作量大增。即便如此,她仍坚持与伙伴一同圆满成就营队。
“放弃的念头是有的,幸好自己有坚持下来,我会一直提醒自己,有些事情回头看的时候是不会后悔的,你就像慈济事,当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烦恼,但当我们成就了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结果是好是坏,自己是成就这件事情的一份子。”
青春是时光使者给人们最宝贵的礼物,花开正好的年纪若能把握时光发挥良能,尽己之力付出行善,便能在将来收获丰饶的人生阅历。正如证严上人所说:“我们应该对自己做生命的盘点,想想这一生做了多少对生命有价值的事?”
两天的慈青干部研习营,不仅让慈青干部再次找回初发心,重温慈青之间陪伴的力量,在笃定走入人群的心念后,能在校园中运用所学,将更多的萤火虫接引出来,汇聚点点亮光,让善的精神和行动力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