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土崩、雾霾、粮食和水资源短缺等极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灾害,在全球频繁发生,尽管联合国倡议的永续发展目标(SDGs)、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学校的环境教育、政府的2050年净零排碳等,都是应对挑战的重要的倡议和计划,但对于一般公众来说,往往难以想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永续”。
生活在地球暖化的时代,“永续生活”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牵动全球发展的趋势,每个人都需要为未来做出积极的准备。慈济基金会(新加坡)新设的常设展馆——慈济永续生活馆(Glow On Gallery),向民众推广永续生活方式。
2023年7月30日,设立于慈济人文青年中心内的“慈济永续生活馆”正式开幕启用。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部长傅海燕在主持开幕典礼仪式时强调了该展馆的重要意义,她指出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对青年和未来世代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慈济永续生活馆的启用,可以成为青年汇聚交流永续理念的场所,赋能他们掌握应对环境挑战的知识。
傅海燕部长说:“慈济永续生活馆展现了慈济‘与地球共生息’的理念,以及永续对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影响。透过这个展馆,年轻一代能接触到更多重要知识,希望启发他们共同创造一个关爱地球的社区。”
通过三个永续发展面向:环境、社会和经济,展馆为民众呈现了日常生活中可为永续生活做出贡献的方式。当善恶拔河,人多的一方就会赢。每一个人的选择汇聚起来,把“不可能”转为“可能”,让全球升温控制在摄氏1.5度内,也打造一个更稳定坚韧的社会。
慈济基金会(新加坡)执行长刘瑞士在致词中提到,被丢进垃圾桶的宝特瓶实际上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他举例台湾慈济环保志工将回收的宝特瓶制成毛毯,用于国际赈灾行动,将温暖送到灾民手中,展示了环境永续、社会永续、经济永续三者运作环环相扣,这些摸索实践的经验和故事,都被汇总和展示在慈济永续生活馆中。
要如何才不会造成环境的负担,也带给有需要的人一分温暖呢?刘瑞士在会上透露,慈济在策展过程中尽可能落实减碳,采用二手物品,最终约减少了670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30棵大树一年内吸收的数量。
慈济即将迎来成立三十年,刘瑞士表示,慈济将继续深耕本土社区,在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和环保教育方面不断凝聚有心人的力量,济助弱势群体,强化社会安全网,共同打造更强韧的互助社会。
在开幕典礼上,政府机关代表、基层领袖、民间团体代表、合作伙伴和慈济志工共约五百人,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其他受邀贵宾还包括国家环境局局长黄康杰、马西岭-油池(木丰分区)国会议员苏慧敏、义顺集选区(义顺南分区)国会议员陈浍敏、宏茂桥集选区国会议员(惹兰加由分区)黄玲玲等人。
新加坡报业控股中文电台台长(UFM100.3,96.3好FM)洪菁云今日义务来为开幕礼协助导览永续生活馆,她参访展馆后表示,“人是非常需要被提醒的”。她认为如果人们愿意走一趟展馆,就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小的举动是我们可以做的,有时候人们可能会认为实施永续是一项庞大的任务,需要做出巨大的生活改变,但实际上很小的行动也能为永续发展做出贡献。
洪菁云说:“慈济永续生活馆的启发来自于萤火虫的意象,它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意思,就是只有拥有良好的环境,萤火虫才能生长。如果我们看不到萤火虫,那渐渐地我们可能会发现环境也不再适宜人类生活。这样的意象非常美丽,又富有警醒作用。”
非政府组织Zero Waste SG致力在本地推广零浪费理念,该组织执行总监陈慧玲乐见永续生活馆的启用,她认为慈济从社区环保教育站继续扩展,到现在创立永续生活馆,让善的触角更广阔,也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的需求。
陈慧玲也认同环境永续和经济、社会层面密切相关,而永续生活馆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方式,能够让环保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触及,使永续理念能够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和落地。
延伸阅读: